中国哲学人物:朱熹、辅广、张栻、薛季宣、唐仲友
朱熹(1130—1200)南宋哲学家、教育家。字元晦,一字仲晦,别号考亭、紫阳。祖籍徽州婺源(今属江西),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),侨居建阳(今属福建)。青年时师事李侗,为程门四传弟子。曾任泉州同安主簿、知南康军、秘阁修撰等职。主张抗金,认为“和议有百害而无
朱熹(1130—1200)南宋哲学家、教育家。字元晦,一字仲晦,别号考亭、紫阳。祖籍徽州婺源(今属江西),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),侨居建阳(今属福建)。青年时师事李侗,为程门四传弟子。曾任泉州同安主簿、知南康军、秘阁修撰等职。主张抗金,认为“和议有百害而无
这些指控如同一记重拳,砸碎了他“道德完人”的光环,让后世议论纷纷。即便时光流转八个世纪,这些丑闻依然在民间流传,仿佛真有其事。
近年来,宋史成为热门话题。宋代距当代不到千年,留下的文献与文物多,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。尤其是南宋时期,中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,杭州成为都城,地位特殊,浙江人才辈出,自然值得自豪。而宋代的第一文化牛人苏轼,在杭州当过市长,对当地的发展贡献巨大,人们自然愿意
你是否听过这样的传说:朱熹曾与尼姑私通,晚年因 “纳尼为妾” 被弹劾;或是他提倡 “存天理灭人欲”,却对自家儿媳怀孕一事掩耳盗铃?这些在野史中活灵活现的 “黑料”,让这位南宋理学宗师在民间成了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代表。
朱熹强调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,倡导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达到天理的境界,这种对道德规范的重视和对自我修养的严格要求,体现了他对君子人格的一种追求。他本人也以讲学、著书等方式,努力践行和传播自己的学说,希望引导人们走向道德完善之路。